把孩子培養(yǎng)成自信的問題解決者,需要這樣做!
時間:2019-06-11
來源:Yojo幼兒園聯(lián)盟
作者:王方
點擊:次
在幼兒園,老師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:“想喝水,擰不開蓋子,大哭起來”“小汽車壞了,大哭起來”“或者總是說“老師,我不會,你幫我”“老師,幫我做一塊餅干”。這類孩子常常一遇到困難要么大哭,要么求助,其根源在于孩子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,總認為“我不行,我做不到。”
出現(xiàn)這類現(xiàn)象的原因
1、家長溺愛,包辦代替
現(xiàn)在的家長都心疼自己的孩子,不讓孩子受苦受累,孩子一個眼神一個動作,便馬上上前給予幫助。孩子渴了馬上遞上水;玩具壞了馬上幫忙修理;不會扣扣子馬上幫忙扣上;不會玩的玩具也馬上演示怎么玩。孩子基本不需要做什么,什么都已經(jīng)有人代勞了。
2、“保姆型老師”
在幼兒園里,老師們在面對孩子的各種求助時,大多數(shù)老師總會樂此不疲地為孩子們解決他們的任何問題,有的老師也享受著被孩子需要的這個過程。可是隨著老師被孩子需要的次數(shù)越多,孩子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,最后導致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。
3、過分夸獎
很多成人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進行過分夸獎,比如孩子好好吃飯了,會說“寶寶真乖”;孩子會穿衣服了,會說“我家孩子真能干”;到了幼兒園,老師們也會習慣性的說“真棒”“真聰明”。夸獎是提升孩子自信心的有效的方式之一,但過分的夸獎,會使孩子的自尊心變得脆弱,經(jīng)受不起一點挫折。
4、貼上“笨”的標簽
學齡前的孩子,還沒有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,對成人的依賴性很強。比如,撕不開餅干袋了,會對成人說“幫我打開一下”,或許在成人眼里覺得這是多么簡單的事兒,成人有時會帶著嘲諷的語氣說“這都不會,真笨”。成人的這種貼標簽行為,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暗示,按照這個標簽去尋找歸屬感,最后更加沒有勇氣面對困難。
成人如何支持?
1、啟發(fā)孩子思考
當孩子向成人尋求幫助時,成人可以學會問一下啟發(fā)性的問題,邀請孩子參與思考如何解決當下的問題。
比如,孩子將餅干袋遞給老師說:“幫我打開。”這時老師可以說:“那我們一起想一想,可以用什么辦法把它打開?”如果孩子能說出一個解決方案,成人可以繼續(xù)說:“這是一個好方法,還有其他方法嗎?”這樣追加提問可以進一步啟發(fā)孩子思考,讓孩子想出更多的解決方案。
2、成人展示思考過程
學齡前的孩子常常通過模仿他人的一些行為進行學習,因此,當孩子向你尋求幫助時,不要直接跳到解決方案,而是把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(方法)像剝洋蔥一樣一步一步展現(xiàn)給孩子看,有意識地向孩子展示我們的思考過程。
比如,前面提到的打開餅干袋,老師可以說:“我們要先找到它的‘開關(guān)’,‘開關(guān)’上有很多很多‘小牙齒’(鋸齒狀),每個凹進去的地方就是一個小‘開關(guān)’,我們選擇其中一個小凹槽,然后,兩只手分別捏住凹槽兩邊,向相反方向用力就可以撕開了。”
3、重構(gòu)經(jīng)驗
問題解決后,幫助孩子重構(gòu)經(jīng)驗的步驟也必不可少。重構(gòu)的過程,對他們習得經(jīng)驗,遷移經(jīng)驗到新的情境中都很有幫助,還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,并逐漸學會運用經(jīng)驗。
比如,當餅干袋撕開后,老師可以說:“哇,餅干袋撕開了,我們首先找到了小‘開關(guān)’(凹槽),然后捏住兩邊,相反用力,最后把它撕開了。”
孩子一旦體驗過成功,就很容易建立起自信心,而有了自信心會促使他不斷地努力獲得成功。所以,成人要學會放手,把更多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,多次成功的經(jīng)驗和體驗,才能真正培養(yǎng)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。